2025年 01期
关于楚辞的蒙古文翻译——以巴雅尔与纳·赛音朝克图、策·巴兹拉克查译文的比较为例
陈岗龙;目前楚辞的蒙古文翻译在国内外有三个译本,著名学者巴雅尔整本翻译了《屈原诗》,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翻译了《湘君》《湘夫人》,蒙古国汉学家策·巴兹拉克查翻译了《离骚》。通过巴雅尔与纳·赛音朝克图翻译的《湘君》《湘夫人》译文的比较,以及巴雅尔与策·巴兹拉克查翻译的《离骚》译文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译者翻译楚辞的不同的风格特征,以及楚辞的蒙古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巴雅尔的翻译体现了楚辞与蒙古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努力,而这种努力的依据是巴雅尔看到了楚辞和蒙古族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可以互相打通的共性,那就是楚辞的仪式诗歌可以参照蒙古族萨满教神歌来做进一步的思考。
潜移默化的影响,孜孜不倦的教诲——巴雅尔先生对《蒙古秘史》研究的贡献
敖其;巴雅尔先生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奠基教师之一,自1953年从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2005年逝世,始终矢志不渝地投身于教学与科研事业。他凭借深厚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功底,在文献研究领域,特别是《蒙古秘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提出了诸多新颖独到的学术见解,为学术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纪念巴雅尔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不仅是探讨巴雅尔先生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对蒙古学乃至中华文化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是通过回顾巴雅尔先生培养几代学人的事迹,学习并践行他的治学精神。
试论蒙古学大师巴雅尔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为纪念巴雅尔先生一百周年诞辰而作
金海;巴雅尔先生是在国际国内蒙古学界具有很高名望和地位的著名蒙古学大师。他以能融会贯通多学科理论、方法、知识等综合性学术素养,不仅在蒙古学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作出卓越贡献,有力推动了蒙古学学科的发展,还对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始终秉持的学术思想,即强烈的问题意识、多学科素养及其融会贯通能力、攻坚克难的学术勇气、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等,对当今学术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论明代白族文人的国家认同
多洛肯;赵钰飞;作为曾经建立大理国割据政权的西南少数民族,白族对明王朝的国家认同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一方面,中央政府将文化认同建设作为政治任务全面推广,另一方面,白族本土知识分子也积极推动这一进程。由杨黼、杨士云和李元阳为代表的白族文人,以“绅”与“隐”相结合的文化策略,相继塑造白族的文化精神,并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凝结高度的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历史贡献。
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新探索——以新世纪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研究为例
黄柏权;杨亚蓉;武陵地区是我国多民族交流互动的典型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研究发生了新的转向。从研究视角上看,由微观研究上升到宏观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由聚焦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延展到移民、婚姻、现实民族关系等多个维度;从研究方法上看,由原来以历史学和民族学为主要研究方法,拓展到考古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重建、研究队伍构成等密切关联。面对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新特点、新任务,需要在研究指导思想、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新资料挖掘与利用、新理论与方法应用、强化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发力,从而开创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研究的新局面。
她们愿不愿生育三孩?内蒙古已婚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图景及其启示——基于全区2067名育龄女性的抽样调查
甘雪慧;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三孩政策颁布后,了解已婚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有助于应对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关系着我国北疆的人口安全。2 067名内蒙古育龄女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已婚职业女性生育态度以一孩和二孩为主,具有三孩生育意愿的比例极低。多数女性所期望的生育间隔并不太长,近半数女性并无显著三孩性别偏好。从群体差异来看,女性的三孩生育意愿因职业和所在盟市而异,工作时间短、具有独生子女身份的群体三孩生育意愿相对较高,生育意愿同受教育水平表现出U形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收入水平并未表现出对三孩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统计学影响。调查结果提示,已婚职业女性的三孩生育意愿较为低迷,亟待提升。对此不能仅关注经济因素,而是应建立有利于职业女性再生育的性别友好措施与制度环境,有针对性地提高特定群体的三孩生育意愿,从而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戴复古论诗诗、论词词辑编
张继定;戴复古论诗词辑编,内分“论诗诗”“论词词”两个部分,以论诗诗部分数量最多,其中尤以《论诗十绝》最为知名,可谓继杜甫首创的《戏为六绝句》之后宋代七绝体论诗诗代表作之一。不过,广义的论诗诗,还应包括非七绝体的论诗诗及论诗之诗句。戴氏这类广义的论诗诗,程度不等地反映了他的诗学观点,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其论词词(含论诗之词)虽然数量颇少,但亦有独特的诗学词学意义和史料价值,值得文史学界的关注和探究。
李渔首部拟话本小说集《无声戏》在德语世界的首次节译
魏琛琳;寇惟妙;《无声戏》是李渔首部拟话本小说集,获誉“为从来小说之冠”。1992年,德国青年学者Stephan Pohl撰著Das lautlose Theater des Li Yu(um1655):eine Novellensammlungen der frühen Qing-zeit,在讨论中国话本传统、介绍《无声戏》内容的基础上,节译出《无声戏》中的五回内容。该研译成果由于对原作主题精神、生动叙事、讽刺效果的成功复现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关注,却也因为增、删、改译等不当处理造成了对原作气质风格的背离,影响了译本的传播效果,直接导致《无声戏》在德语世界的译、研、传呈现出“昙花一现”的景象。本研究发现了Stephan Pohl在译研文本选择、篇目取舍等方面与彼时德国汉学界的学术研究热潮、权威人物影响之间的关系。在阐明其德译《无声戏》的动机缘由、译本特征、策略方法、翻译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无声戏》在德语世界译介、传播热潮转瞬即逝的原因,探索影响典籍外译的主观原因和客观规律,助益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深度传播。
新时代我国反间谍法律制度的体系化路径研究
朱颖;闫欣达;目前,我国反间谍法律制度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反间谍法律制度的体系架构基本成形。反间谍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不仅关乎反间谍工作的质量与水平,还是整个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反间谍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仍面临以下问题:单行立法或部门规范的内生性规定不足,核心性概念与关联性内容脱节,规范效力位阶梳理不明,行刑程序衔接不畅。基于此,我国反间谍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应从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和形式逻辑的连贯性两个方面入手。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平衡好赋权与限权的基本关系,通过补足规范的内生性缺陷、实现立法概念与范畴的统一、厘清规范效力位阶、完善反间谍行刑程序衔接等四个进路,最终实现优化我国反间谍法律制度体系化建设的目标。
我国兴奋剂犯罪刑法治理体系的完善
熊亚文;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增设妨害兴奋剂管理罪,将推使型、供应型兴奋剂违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填补了我国兴奋剂犯罪专项刑事立法的空白。不过,从比较法视野来看,今后仍有必要对本罪进一步加以扩容和完善,以实现我国涉兴奋剂违规行为刑法治理的有效性和周延性。具体而言,在犯罪构成方面,有必要扩充犯罪主体,明确将单位犯罪纳入本罪处罚范围;同时扩容构成要件行为,将情节严重的违规生产、运输、销售兴奋剂等供应型行为和非法持有行为统一入罪,从而与相关前置性行政法规形成有效衔接。在刑事责任方面,有必要为本罪增设法定刑升格条款、提示性从业禁止条款及涉未成年人兴奋剂犯罪的从重处罚条款。